新冠疫情下的中医药思考
——记基础医学院《学术前沿进展》博士研究生导师系列学术讲座暨基础医学院论坛第十六期
【基础讯】2020年12月15日14时30分,基础医学院《学术前沿进展》博士生导师系列学术讲座暨基础医学院论坛第十六期——“新冠疫情下的中医药思考”,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基础楼438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基础医学院张奉学教授主讲,基础医学院院长黎晖出席讲座。
国外疫情新增居高不下,国内却得以有效控制。讲座开始前张教授以两张国内外的疫情趋势图向大家回顾了此次疫情,并以HIV可以服药控制与病毒共生同SARS与COVID-19对比,突出了冠状病毒的凶险,引出了病毒学的研究热点:快速、准确、早期的诊断方法(病原体的确诊);疫苗;对预防和控制药物的筛选;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致病机理、感染分子过程;追本溯源。以此分点展开讲解。
“在临床工作中,一旦发现十几例同症状的病例,排除一般流感及其他常见疾病之后,一定要想到病毒。”张教授强调病毒是未来公共卫生最大的威胁,特别是冠状病毒。我们首先应该从诊断上重视,紧抓科赫三原则中的第一条:恒定的与该病的病理征状有关,才能为今后的治疗与预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次疫苗的研制全国一共有五类:灭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活疫苗。目前我国国内的灭活疫苗以及美国辉瑞公司的mRNA疫苗已经进入大众视野。预防和控制药物的筛选这点,张教授讲了自己从事病毒学研究时筛选500多种中药的经历,强调了该种研究工作量巨大,但成果丰富,一旦研究出确切药必将造福人类。紧接着张教授以SARS期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发现中华橘头蝠与SARA相关性高达96%的例子阐述了在追溯病原体的过程中,危险与机遇并存。
然后张教授以三个代表性人物及其事件为大家罗列了的新冠下中医药的发扬: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的“宣肺败毒汤”,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教授倡导的汤药、冲剂颗粒、注射剂及中成药的“组合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员杨子峰副教授“莲花清瘟”相关研究成文高分发表。
现场提问环节,黎晖院长同张教授探讨了“内毒”理论,讲到在病毒与细胞起源的问题上,细胞里大部分非编码DNA里是否存在一种“内毒”,与“外毒(外界病邪)”结合而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疾病和适应性进化。这种思维的碰撞,为现场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探讨氛围,也为在座同学展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之后同学们纷纷提出如“灭活疫苗与mRNA疫苗有何优劣”、“新冠复阳是何种机理”、“中医药研究的偏重点”等问题,得到了张教授的详细回复。
“1972年冠状病毒以‘日冕病毒’的名字被大家发现,从形态上看,像一株蒲公英,它的传播也像蒲公英的种子。不知道它自哪儿来,飘向哪里,何时回来,以何种方式回来。”张教授以蒲公英种子这种飘忽不定的特性来总结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给大家留下深刻影响,并告诉大家:我们能做就是坚守与探索,将它尽量研究透彻,保卫人民的生命!
此次讲座精彩纷呈,张教授为大家讲述了新冠的前日与现状,也给大家分享了他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更在结合时事的同时为中医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向,为大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黎晖院长与教授的探讨,虽然简短,但激发了大家对科研的浓厚兴趣。相信有了前人的不灭热血与不懈探索,我们也会在科研道路上越挫越勇,最终在自己追逐的方向发光发热。
韦钰、孙雪(文、图)
基础医学院党政办公室
2020年12月15日